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情况监测报告(2022年度)》发布

发布时间:2023-07-10

阅读:

从2011年起,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以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和多年评估认证监测工作积累的海量数据为依托,开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工作,通过多维数据分析对比,研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报告。

系列质量监测报告从不同角度反映高等教育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状况,其中包括全面反映全国高校总体情况的《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聚焦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思政课建设质量专题监测报告》,针对不同类型高校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和《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情况监测报告》,以及旨在服务教育部党组科学决策和高校改革发展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数字“画像”报告等。

2022年,为了更好地服务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评估中心研制了《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情况监测报告(2022年度)》,通过对全国633所应用型本科高校2017年和2021年度的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从时间上的发展变化和不同高校群体的特征比较,全面反映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情况,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和广大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吹响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号角。随后,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发展。日前,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发布《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情况监测报告(2022年度)》(以下简称“报告”),从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培养过程、产教融合、学生发展等方面,对全国633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相关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全方位呈现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建设情况。比较2017年与2021年的相关数据,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建设的整体情况如何?有哪些成绩值得肯定,又有哪些问题有待改进?新建高校、“项目校”在应用型转型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发展特征?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报告进行解读。

量质齐升

加快应用型本科高校优质均衡发展

应用型本科高校占据我国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经过多年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总体情况如何,是社会的集中关注点。

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过程和学生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整体建设情况良好。其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专任教师规模持续扩大,生师比有所改善,教师学历水平和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稳步提高,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实践的经历背景明显增强,更加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需要。

二是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将更多资源投向实验室建设和改善仪器设备,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三是课程建设成效有所提升,开设的课程更加丰富,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坚实的课程支撑;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更加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四是学生的学习成效明显提升,申请专利和发表论文的意识与能力显著增强;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步提升,毕业生越来越倾向于在本地就业,在本地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

报告按照办学历史,将监测的633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分为2000年后教育部新批准设置的普通本科院校(以下简称“新建高校”)和非新建普通本科院校(以下简称“非新建高校”)。其中,新建高校344所,非新建高校289所。

报告聚焦硬件条件与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培养过程、产教融合、学生发展等五方面,选用62项指标进行分析对比发现:由于新建高校办学时间较短,且有较大比例为民办高校,与已经具有较长办学历史的非新建高校相比,在整体办学条件和经费保障、师资队伍专业能力、教改项目和奖项申请等方面还存在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新建高校也在部分指标上表现出“先天优势”。尤其是从生师比反映出的教师数量配备情况看,新建高校已经与非新建高校基本相当。

数据显示,新建高校校均全日制在校生与专职辅导员岗位比、全日制在校生与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比、应届毕业生与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比等指标明显优于非新建高校,差距分别为33.61%、24.08%和32.96%。由此可见,新建高校更加重视学生的管理与服务,配备了更多的学生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充分的指导和服务。

在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看来,新建高校办学数据整体向好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对学校相关指标的规范化要求。国家鼓励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发展的政策导向产生了积极影响,许多新建高校从办学初期就明确了应用型发展方向,按照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基本要求规划自身建设发展。

“非新建高校要向新建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学习两点,一是学生管理,二是后勤保障服务。”蔡敬民说。

为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先后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和“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共确定了20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重点建设。“200所”的由来是,“十三五”“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项目校”100所,“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储备校”137所,去除重复后共计200所。

数据显示,“项目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培养过程、产教融合、学生发展等五方面的各项指标均优于“非项目校”。尤其是在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培养人才方面,“项目校”的工作力度和成效明显优于“非项目校”。

在实践教师队伍建设中,“项目校”的“双师型”教师、工程背景教师、行业背景教师、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等数量更多;在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和改革方面,“项目校”更加重视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与企业联合建设了更多校外实践基地,承担了更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能够更好地支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报告选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当年接纳学生总数、国家级及省级实践教学基地、与行业企业共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示范中心数、教师承担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等13项监测指标,对“项目校”和“非项目校”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项目校”有12项指标优于“非项目校”。尤其在有关工程背景教师、校外实践基地等6项指标中,“项目校”比“非项目校”的监测值高出50%以上。

宁波工程学院教授沈友华表示,当前国家对“项目校”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今后,可以通过遴选‘项目校’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评价体系的制定,进而确定一些标杆高校,引领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

形神兼具

把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内涵评价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在“试点高校的主要任务”第10条中明确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1年,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实践的经历背景明显增强,更加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需要。

其中,监测校工程背景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均值,由7.41%提升至8.59%;行业背景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均值,由13.99%提升至17.09%;来自行业企业的外聘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均值由1.57%提升至2.46%;“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均值由22.42%提升至24.52%。

常熟理工学院教授顾永安认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均值达到24.52%,基本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引导的方向。

“从长远看,这个比例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还不匹配。”顾永安建议,应从认定标准、激励机制、培育机制、引进机制、培训方式等方面入手,继续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湖北商贸学院常务副校长张安富看来,来自行业企业的外聘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均值提升是个好现象,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学校在引进外聘教师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难。

“一是学校的待遇与企业的待遇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学校较难吸引到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任教;二是企业人员一般不具有教师资格证,来校任教还要经历培训、考证的过程,同时对其教学能力也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与提升。”张安富说。

宁波工程学院教授沈友华走访过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发现各学校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认定缺乏较为权威的标准。个别学校甚至只要教师参与过企业的一项横向课题,就能将其认定为合格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往深了说,包括教师到企业去挂职,是‘真抓实干’还是‘流于形式’,还有不少学校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

“当前,对于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教育部已经出台了严格的认定标准和程序。但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只是在合格评估阶段提出了5条指导意见,尚缺乏专门的认定标准。具体如何认定,标准实际上由各学校自行掌握。”在江苏理工学院原党委书记朱林生看来,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建立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判定标准和判定程序,是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

据沈友华观察,在“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职称评审环节,同样存在评价标准缺失或不匹配的问题。“有的高校为‘双师双能型’教师评定职称,突出考查的是——是否具有一年以上国外学习经历,而对是否具有一年以上深入企业挂职锻炼的经历则没有硬性要求。”

“现在国家提倡‘破五唯’,但‘破五唯’不意味着没有标准,不意味着完全不要论文不要项目。”上海电机学院院长龚思怡以所在高校为例表示,2022年该校推出产业系列职称评聘渠道,希望通过创新评价方式,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努力成长为真正的“双师双能型”教师。

“我们也考查教师的论文,但考查的是论文是否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只有能够解决企业关键性问题的教授,才是真正的产业型教授。”龚思怡说。

顾永安注意到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入职的教师以研究型大学毕业的学术型博士为主体,从校园到校园,新教师往往停留在研究型大学学术氛围营造的思维定式中。而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教师培训,往往关注理论知识、技能操作、规范制度的培训,对新教师转变观念、融入新的校园氛围帮助有限。他提出,关注“双师双能型”教师成长需要从源头抓起。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应当形神兼备。现在‘神’有了,还要在‘形’上多下功夫。”朱林生以比喻表达了对“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期待。

学用相长

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导向

区别于传统知识本位的学术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和能力本位取向。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实践创新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

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1年,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学习成效明显提升,申请专利和发表论文的意识与能力显著增强。其中,监测校“千名本科学生获准专利(著作权)数”校均值由0.86项,提升至1.73项;“千名本科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数”校均值由2.46篇提升至3.12篇。

“获准专利和发表学术论文,都需要在课外花大量的时间学习。”在蔡敬民看来,这一均值的提升,体现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课外学习质量的提升。

蔡敬民提醒相关教育者:除了看到数字的变化,还要关注数字背后学生真实的学习活动。

“课外学习不只是学生自己的事。”顾永安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以四个“足够”加大对学生课外学习的支持力度,即给学生课外学习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空间、足够的平台和足够的指导。

“学校可以建立教师指导课外学习的有效机制,把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学习纳入工作量范畴,特别是要增加教师与学生在课外有效深度互动的研讨时间。当前,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这种研讨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顾永安说。

“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育人格局逐步建立的大背景下,学生的课外学习实际上是各高校的一个堵点。”朱林生建议,应当继续改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学习质量,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将课外活动体系化,另一方面需要以数字化为课外活动赋能。学校首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这是课外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次要聚合资源搭建平台,将外部资源充分整合到相关平台上,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资源自主学习。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政策系教授郭建如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产教融合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校,2017年到2021年学生发表论文数的增长其实并不明显。“这说明,学校的导向导得好,不唯论文尤其是不唯学术论文。”

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郭建如建议,今后学校在学生课外学习的导向上,应当更强化一些关键指标,如参与专利研发、创新创业竞赛、科技活动等。

近年来,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升学率广受社会关注。龚思怡结合自身从研究型大学转到应用型本科高校任职的经历发现,不管是对于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考研热”都是大趋势。

“我们要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不要为了刻意提升学历而升学,可以更多地鼓励他们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其实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非常适配。”龚思怡说。

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向未来

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未来发展,专家们都关注哪些问题?

“现在高等学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紧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地方政府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长期投入不足问题也由此更加凸显。”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提醒地方党委、政府注意,应当拿出具体举措,真正把加快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加快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列入地方发展的顶层设计之中。

江苏理工学院原党委书记朱林生非常关注近年来生源扩招,尤其是多类型、多规格生源的进入,给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带来的压力。

“不同的生源,肯定不能用同一种培养方案。那么,又该用什么样的不同方案?这些问题都有待研究。”在朱林生看来,如果不加大教学研究的投入,不对上述问题作出很好的回答,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

要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质量,顶层设计必不可少。通过走访、调研数百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常熟理工学院教授顾永安发现,不少高校相对忽视顶层设计体系的构建。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合格评估的创建、国家转型发展的引导,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以深度转型、创新发展、特色发展、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特征。”在顾永安看来,新的阶段,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以系统论思维,采取体系化设计,进行对标式建设;二是要抓好“三个核心”,即落实应用型的核心定位、强化本科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提升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质量;三是抓好“三个关键”,即聚焦关键指标、建立关键机制、强化关键少数。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聚焦的关键指标,主要集中在本科教育教学方面,对于应用型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应用型科研、横向项目合作等方面,关注度还不够。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建立一些关键机制,如产教科融合机制、校城地共生机制、集群式发展机制等。”顾永安说。

上海电机学院院长龚思怡在招聘教师问题上存在困惑:现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招聘教师,一般都要求具有博士学位。但大多数博士毕业生还是在围绕理论问题钻研,很少关注应用型技术的研发。

“应聘到应用型本科高校之后,一些教师还是在自己原来的惯性上努力,这样不仅教师自身的发展平平,还会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龚思怡提醒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者,应当高度关注博士学历教师的转型与成长。

不久前,在一所著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时,评估专家发现——对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显示,该校毕业生在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写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等方面,得分相对较低。作为评估专家之一,蔡敬民和学校有关负责同志坐下来一起为问题溯源。

“学校认为,问题出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基础薄弱,应当加强中学阶段的教育。”蔡敬民则提示学校思考:是不是可以通过在本科阶段加强通识课程的设置或加强学生通识能力的培养来解决问题。

“人们脑海中,包括有时候应用型本科高校自己也认定,学校应当以专业教育为重。但实际上,学生的通识能力培养不容忽视。”在蔡敬民看来,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参照德国的应用型院校,开设关键能力模块学分,致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

(来源:教育部评估中心2023-06-26)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2021-2022 山东必赢76net线路官网 鲁ICP备15026974号-1 POWERED BY Rosion.net